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» 营销学院 » 行业动态

小红书“打卡”入局 化妆品店界能出个“喜茶”吗

2019-12-12 18:51:16
中国美妆网编辑

小红书让不少美妆品牌吃到“内容营销”的红利后,似乎又想让线下渠道吃“打卡攻略”红利了。


小红书这座靠内容和社区搭建起来的“虚拟城市”里,活跃着超过2亿的年轻用户,其中绝大多数都是Z世代(即1990年代中叶至2010年前出生)的年轻女性,她们尽情秀自己,“晒”生活,也让美妆成为了这里的头部流量聚集地之一。


哪里有流量,哪里就有商机。小红书这块社交媒体领域的流量新星,吸引了大批素人和明星前来“种草”、“拔草”,紧跟着的便是各路蠢蠢欲动的美妆品牌、渠道商们。日前,《化妆品财经评论》记者了解发现,小红书的“引流变现”能力除了覆盖电商渠道以外,正逐步向线下蔓延。


1、美妆“种草”到店


小红书最新悄悄上线的门店POI(point of information,即“信息点”)详情界面,在笔记中增加了添加位置链接的功能,让用户通过点击链接跳转,直接查看门店的详细信息。


打开最新的小红书主界面“附近”版块,除了熟悉的社区笔记内容,还集结了“附近商场”“附近景点”等专题内容。每篇独立笔记的右下角都会根据手机智能定位,显示具体地理位置和距离,诱发浏览界面的用户萌生线下实体店就近打卡的冲动。专题内容笔记部分,则对多个相关专题店铺的POI详情页进行了收纳,方便用户就某一专题集中挑选。


拿小红书的武汉武商广场POI页面来说,首页合计展示了12篇笔记,其中就有6篇为化妆品类内容,涵盖包括阿玛尼粉底液、圣罗兰口红、香奈儿香水等众多奢侈品牌中年轻一代同样热衷的“网红”产品。


以其中一篇收藏度相对较高的口红粉底试色“安利帖”为例,评论区引发超过两百个用户的热烈讨论。其中既有对商场某专柜的“吐槽”,也有对另一专柜的赞赏,这种极具真实感且生动的互动形式,无疑大大增加了浏览该帖用户的信任感和线下“一探究竟”的兴趣。


除了武广之类的老牌百货专柜渠道,亦有CS渠道的化妆品店“身影”。


以专注购物中心的高端美妆集合店妍丽为代表,深圳福田星河CoCo park、华润万象汇(深圳布吉店)、青岛的城阳万象汇、北京的apm(北京地区第二家妍丽)等全国不同地区均有已经创建的POI页面,平均汇集超60篇“种草”笔记,其中内容吸引性较强的一篇妍丽“种草帖”点赞收藏数已经超过300。


2、业内期待“打卡引流”


无论是用户笔记分享“无心插柳”,还是小红书上线的新功能“有心栽花”,其共通之处在于,小红书的“种草”功能正从“线上门户”向“线下到店”蔓延。


新零售风口加持下,线下门店的重要性重回行业视野,门店的体验感愈发受到重视。小红书的交易属性没有淘宝、天猫、京东等电商交易平台那么强烈,其用户范围高度集中且狭窄,消费目的性也没有上述电商平台那么强烈,更多用户可能是出于“逛逛逛”的心态进行浏览。


  显然,对于小红书这样的生态社区而言,通过优质内容的生产吸引顾客“打卡到店”显得尤为关键。数据显示,小红书用户画像的“年轻化”特征明显,用户客群匹配度极高的网红店、买手店、潮流店更适合在该平台上通过“种草”曝光引流,围绕它们生产的内容对小红书用户来说也更具吸引力。


3、竞争升级,“门店”也是产品


“小红书本身作为一个内容分享和社交平台,难以直接进行商业化操作。但在聚集一定数量的用户群后,它会寻找属于自己的商业变现模式。随着未来进一步发展成熟,武广将考虑结合双方已有资源和平台属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合作。”徐萍告诉《化妆品财经评论》记者。


不过,徐萍坦言,武广近几年消费者的年轻化趋势明显,但目前并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撑和证明,武商广场年轻女性群体消费的增长究竟倚靠的是小红书引流,还是微博、微信或者其他社交媒体渠道。


事实上,目前,像小红书这样的引流变现模式还面临诸多挑战。一方面,好的内容背后需要相对成熟的制作能力和较大的成本投入,一个平台是否具备持续投入建设、保证优质内容输出的能力,有待检验;另一方面,“打卡到店”带来的具体客流量和效益规模难以统计,不利于具体的商业化操作及变现,流量“闭环”难以达成。


“首先要做的是为创新预留足够的边缘和空间,至于结果如何?交给时间证明。”红杉资本合伙人苏凯在接受《化妆品财经评论》记者采访时谈道。


虽然小红书的打卡引流目前尚未成熟,但对化妆品CS、百货等渠道来说,这无疑是一件值得持续关注的事。它意味着除了“价格战”“品牌战”的残酷竞争外,美妆门店多了一条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的“软”途径——提高附加值。


这里的附加值不仅指产品,更是化妆品店从外观装修设计到产品功能再到服务售后,整体为顾客营造的场景“体验感”,以及在这种体验之后,让她们自发想“晒”的情感需求。


尤其对化妆品类和香水品类而言,仅仅依靠电商渠道的文字图片展示或者美妆KOL的视频实测,仍然无法带给消费者足够的安全感。毕竟,一支口红究竟适不适合,只有擦到自己嘴巴上才能切身看到。

(本文转载自化妆品财经在线,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删除。)